美期刊:阿拉斯加三文魚 帶日本絛蟲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7/01/14 08:00

分享:

分享:

嗜食三文魚刺身,小心連蟲帶魚食落肚。有研究人員發現,於阿拉斯加捕捉的野生三文魚發現,僅於亞洲活魚身上帶有的日本絛蟲,研究團隊指出,有關野生三文魚出口時只存放於冰上,有機會運往全世界供應,一旦不慎進食受感染,嚴重可致腸梗阻塞、膽管疼痛發炎等嚴重疾病。

港人嗜食三文魚,據統計處數據,本港單是去年11個月,已消耗逾1,600萬公斤三文魚。不過美國疾控中心(CDC)最新一期《活躍傳染病期刊》刊載,捷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2013年於阿拉斯加中南部,捕足64條野生三文魚進行研究;涉及大麻哈三文魚(Chinook salmon)、粉三文魚(pink salmon)、紅三文魚(sockeye salmon)、銀三文魚(coho salmon)及紅鱒(rainbow trout),共5個品種。

研究發現,樣本帶有形態如廣節裂頭絛蟲(Diphyllobothrium nihonkaiense)的寄生蟲,更於粉三文魚的肌肉組織樣本中找到幼蟲,及後過基因排序,確認為日本絛蟲(Japanese broad tapeworm),蟲綣縮於魚脊附近,約8毫米至15毫米長。

事實上,《新英倫醫學雜誌》早於去年8月已報告,一名日本婦人進食三文魚刺身後不適求診,經胃鏡檢查後發現食道與胃間,有11條異尖線蟲(Anisakis)幼蟲,經鉗出後徵狀亦隨之消失。

感染及傳染病科醫生曾祈殷表示,進食帶有絛蟲的刺身後,絛蟲可長時間逗留體內,部分患者或會出現肚痛、飽飽滯滯等徵狀︰會覺得古靈精怪地肚痛,或感到肚內有東西在郁動!他補充,由於絛蟲可於腸道內生長及綣縮,最長可達15米,患者更有機會出現腸塞、嘔吐等徵狀。

他指出,絛蟲與異尖線蟲均可出現於三文魚,惟後者可穿破腸壁、疼痛徵狀可於數分鐘至幾小時內就出現,並無高危感染人士,是看看你是否好彩、食刺身有否食中。」他提醒,所有海產都有機會帶有寄生蟲,正服食抗排斥藥、類固醇藥等抵抗力差者,就應避免進食刺身。

食安中心提醒,食物業界應將供生吃的魚類,於-20°C或以下冷凍7天,或於-35°C冷凍約20小時,殺死魚內的寄生蟲;而長者、幼童、孕婦及免疫系統較弱等高危人士,亦不宜生吃魚類,強調酒、醋、日式芥辣、黃芥辣及香料等,均不能殺死海產內的寄生蟲。

【其他熱話】「史上最冷春節」-5度兼下雪 天文台澄清假訊息 

【其他熱話】傳足40年 海洋公園有無纜車跌落山?

 

 

 

撰文 : 陳正怡 經濟日報記者